在《深渊》的故事中,1940年的抗日战争进入了关键的白热化阶段,随着战斗的持续,侵略者不得不想出更快获胜的办法。为了削弱我们阵线,他们决定在已经被占领的上海召开所谓的和平大会,借此大东亚共荣的假象来瓦解我们的抗战力量。与此同时,军统策划了一项名为“雪盲计划”的行动,旨在秘密运输大量弹药进入上海,并在“和平大会”上,趁机摧毁与会的侵略者高级官员及其谎言的根基。
与此并行的,是上海的地下工作者所制定的“潜渊计划”。这一计划的目标是营救两千多名被敌人囚禁的劳工,因为如果不及时解救,他们将在大会结束后被强制送往前线,成为日军的炮灰。此时,隐藏在76号的特工们还发现了敌方的另一项阴谋——“三一名单”。这份名单由潜伏多年、经验丰富的老间谍浅井寿负责,如果此计划得以实施,将会对战争形势产生巨大的影响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关于这份名单的威胁性,剧情显得模糊不清,给观众留下了不少疑问。例如,谢峻安对这份名单的反应极为紧张,尽管他明知道自己也是名单上的一员,可侵略者的威胁并未能真正控制他,那为何他还如此惴惴不安?这份名单到底有多强大呢?其实,从剧情的展开来看,它似乎更多的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,充满了未解的谜团,却并未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其应有的威力。
更让人困惑的是,浅井寿对名单的控制方式。当他从遥远的地方来到上海,与水野会面时,却非但没有交出名单,反而显得若有所保留。这一行为让人费解,仿佛他是来炫耀自己的重要性,而不是为了战争的胜利。水野因而愤怒,将浅井寿囚禁,希望他能够冷静并交出名单。然而,这两人的内斗反而成为了特工们的机会,浅井寿的逃脱和与军统的碰面,最终以他与谢峻安的同归于尽而告终。
浅井寿的死,简直可以说是敌人的自断一臂。作为一个深谙间谍之道的资深特工,他的死显得如此仓促和荒谬。一个如此重要的间谍,居然选择通过制造混乱来逃跑,而不是通过简单的信息传递或与自己的上级联系。这种设定显得过于牵强,难以让人信服。
而在浅井寿死后,名单的去向成为了全剧的焦点。军统、地下工作者甚至水野,都对名单充满了兴趣和关注。经过一番明争暗斗,水野最终得到了名单的原稿,而梁朔则获得了通过相机拍摄的半成品。然而,水野的行为再次让人摸不着头脑。既然名单如此关键,为什么他在得到它后,却不急于采取行动,而是选择将它藏匿起来,并将注意力转向抓捕梁朔?这简直是在浪费控制战局的最佳时机。
水野的犹豫和错失良机,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。当他以为自己可以凭借名单反叛天王,成为新的统治者时,所有的计划却急转直下。名单最终失去了作用,不仅自己被炸死,还使得高木芝及整个军部的战术计划彻底崩溃。这种设定显得极为荒唐,导演似乎在刻意构建一个既不可理喻又充满戏剧性的情节。原本可以轻松胜利的名单,却反倒带来了致命的反噬。
然而,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,水野得到名单后的反应。作为一名深谙战争与情报的人,他不应该意识到,控制名单上的目标才是最为紧急的任务吗?然而,他却在此时迷失了方向,最后错失了最佳时机,自己也因此葬送了性命,整部作品也因此变得荒诞不经。
与此同时,结局的处理也让人无语。谢念慈在双手反绑的情况下,从几层楼高的地方跌落,尽管立刻被侵略者发现并没有及时得到救治,但几个月后竟然能够恢复过来。这种设定显得极不真实。梁朔与水野的单挑中,尽管身受重伤且被炸飞,他居然仅伤了一条腿,江飞曼被打得遍体鳞伤,却还能自由走动,这些情节都显得过于牵强,失去了应有的真实感。
《潜渊》尽管拥有大牌演员与实力导演的加持,但却因其频繁的内部冲突与逻辑上的漏洞,逐渐显得荒唐可笑。无论是敌人内部的互撕,还是特工们的不断自残,都让这部作品在细节上显得力不从心,失去了应有的紧张感与智力对抗的魅力。
发布于:福建省极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